new WOW().init();
繼“十四五”規劃聚焦實體經濟之后,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國產業創新升級的核心,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增量所在。“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內涵特征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規劃綱要第九章明確提出了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和前瞻謀劃未來產業的要求。哪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何如此重要?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那些具有戰略前沿必爭、潛在需求旺盛,技術資本雙密集、政府市場雙驅動,綠色可持續、綜合效益好等特點的產業。
2010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提出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概念,確定的培育和發展重點方向為: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隨著時代的變遷,內容不斷豐富更新,綜合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
一是戰略先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驅動力在于新興技術的率先試錯、持續迭代;
二是未來主導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并滿足著消費需求升級,是未來的主導產業;
三是生態適配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自然生態更友好,同時適應著并促動著社會生態進一步優化。
戰略性新興產業價值凸顯
從過往十余年發展數據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迭代升級,在經濟發展過程的引領價值日益凸顯。
“十二五”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夯實發展基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8%。“十二五”期間,產業規模持續穩定增長,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到“十二五”末,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了8%,這為“十三五”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15年,產業涉及的27個重點行業規模以上企業收入達16.9萬億元,占工業總體收入的比重達15.3%。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5個產值規模達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十三五”期間,在我國經濟增速逐步放緩的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仍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整體發展保持強勁勢頭,重點產業穩步提升。2016年和2017年,產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5% 和11.0%,高于同期規模以上全國工業增加值增速的40%以上。2018 年,產業延續快速增長態勢,其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比同期規模以上工業快兩個百分點。2020年上半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高出全國總體增速4.2個百分點。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具規模,在諸多行業開始形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頭部企業和不少具有隱形冠軍潛質的特色企業。從8%、15%,到17%的不斷躍升,可以看出未來5~10年,將是世界經濟邁向新一輪景氣周期的重要時段,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的關鍵時期,搶抓新科技革命、新工業革命戰略機遇,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引領發展,是開辟兩個百年新篇章的戰略性舉措。
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領域前瞻
如何抓住科技爆發與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投資機遇,瞄定顛覆性技術進行全方位布局,助力產業主體進入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最新描述,我們分類梳理六大產業發展方向(見下圖),聚焦IC、AI、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領域,希望有助于投資人理解。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位居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其應用橫跨國民經濟中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三大產業。包括下一代信息網絡產業、電子核心產業、新興軟件和新型信息技術服務、互聯網與云計算大數據服務、人工智能等行業。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將秉持“萬物互聯、廣域覆蓋、寬帶實時、智能泛在”的愿景,全面走向國際前列。“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物聯網、通信設備、智能聯網汽車(車聯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IC、操作系統與工業軟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
科技創新是核心賽道,其中,中國半導體產業規模高速增長,“十三五”期間5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4%,但目前在一些核心領域,國產化率仍較低,國產替代空間廣闊,伴隨著制造業智能化升級浪潮,集成電路領域將持續擴容。在項目選擇上,優選具有行業競爭壁壘和產業應用場景的引領者,作為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創始人是否具有企業家精神,是否能持續投入也是項目甄選的重要標準之一。
(二)生物產業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加速發展生物技術與生物經濟,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和普及應用是當下發展的重要特征。伴隨中國人口消費能力及健康意識不斷提升,中國醫療健康市場供需雙升,各細分行業處于高速增長之中。“十四五”期間, 我國生物新技術和新產品有望實現廣泛應用,相關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方向為:疾病預防、早期診斷、治療技術與藥物、康復及再造、中醫藥,能源生物煉制、化工與材料生物制造、生物反應器及裝備技術。
其中,醫藥行業正逐漸向創新型驅動轉變,伴隨藥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向創新轉型,我國創新藥行業逐步迎來收獲期:2021年國內獲批36款創新藥,是前三年獲批數量之和。隨著創新環境的不斷改善,優秀的創新藥企業家和企業不斷涌現。
在醫療器械行業,2021年10月,國家財政部及工信部聯合發布《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準》(2021年版 ) 的通知,明確規定了政府機構(事業單位)采購國產醫療器械及儀器的比例要求。其中137種醫療器械全部要求100%采購國產;12種醫療器械要求75%采購國產;24種醫療器械要求50% 采購國產;5種醫療器械要求25%采購國產。醫療器械行業將迎來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國產替代是未來發展主旋律。
(三)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我國高端制造領域已取得長足的進步,“十四五”期間向著智能化、高效化、綠色化快速發展。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仍是大勢所趨。新材料技術與能源、信息、生物、醫學等現代技術深度交叉融合,新材料研發過程正在產生巨變。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已有37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公司登陸A股,主要集中于創業板與科創板,廣泛覆蓋機械設備、國防軍工、電力設備等行業,募資額合計423億元,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位居前列。
(四)新材料產業
瞄準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新材料產業系統建設創新體系,推行大規模綠色制造使用和循環利用,保障國民經濟、國家安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需求,實現由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的重大轉變。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先進金屬材料、高分子及復合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端生物醫用材料、前沿新材料與材料基因工程。
(五)綠色低碳新能源產業
新能源是是指除煤炭石油天然氣外的非常規能源,新能源有6個形態:水能、地能、生物能、風能、太陽能、核能。人類社會的一個重大變動就是,新能源將逐漸代替傳統能源。
新能源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過去5年復合增長率9.5%,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新能源汽車領域將全面實現產業商業化與高質量發展,汽車技術的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取得重大進展,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行業預測,2025年,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50%左右,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及產業全面成熟,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存在穩定的增長機會。
(六)數字創意產業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及相關產業的融合應用,為數字創意產業帶來新機遇、形成新模式。歷經10~15年的發展,數字創意產業將在以下5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創新設計體系、數字內容生產體系、數字內容傳播體系、泛信息消費體系、泛溝通交互體系。
“十四五”時期的重點發展方向為:超高清產業、VR/AR產業、數字內容生產和創新設計軟件,數字文化內容創作、智能內容生產平臺、文化資源轉換,制造業創新設計、服務業創新設計、人居環境創新設計。
- 04-
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強調,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在各個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國家對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的政策引導,在投資過程中既要關注賽道,還要優選具備區域集群優勢的企業。
從政策層面來看,2019年國家發改委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在十二個重點領域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建設名單,共涉及22個省市自治區的66個集群。
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進一步提出要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國家層面的大力鼓勵,地方積極響應,使得發展產業集群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抓手。
產業集群的核心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產業的高集中度,眾多參與者之間通過高密度的空間范圍聚集,形成了成本優勢,同時形成了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提高了產業和企業的專業化程度及創新能力,從而競合資源與信息,提升整體的市場競爭力,在新興戰略產業發展領域擁有較強的崛起機會。
比如上海提出,“十四五”期間,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為引領,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促進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發展,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左右。江蘇提出,力爭5年內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超42%。
從產業到區域,重大投資項目的推進需要金融資源的大力支持。“十四五”規劃綱要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要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加大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力度。我們看到,國家針對性的金融政策支持不斷加碼,社會資本也在積極發力。